全世界約有143億畝鹽堿地,其中我國鹽漬化土地有14.8億畝,隨著不合理灌溉和氣候變暖,到2050年將有50%灌溉地變成鹽堿地,嚴重威脅人類糧食安全。我國鹽堿地主要分布在黃河以北的青海和新疆等干旱和半干旱地區。目前,絕大部分鹽堿地處于荒蕪狀態,是國家巨大的后備土地資源。如何開發利用鹽堿地資源為世界難題。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黃河三角洲時強調,“要由改良鹽堿地適應植物向選育耐鹽植物適應鹽堿地轉變”。因此,利用鹽生植物和培育耐鹽作物綠色開發利用鹽堿地是必由之路。
鹽生植物(halophyte)為在鹽堿地上(相當于或高于200 mM NaCl)正常生長發育并完成生活史的類群。大多數陸生被子植物都是非鹽生植物,只有1%左右為鹽生植物,約 3000多種,極為稀缺。因此,鹽生植物收集、篩選評價、保存及其利用對于鹽堿地綠色開發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美國和英國先后建立了鹽生植物名錄和數據庫。
上世紀90年代,山東師范大學趙可夫等教授出版了《中國鹽生植物》,共收集了555種鹽生植物。進入21世紀,王寶山教授領銜的鹽生植物抗鹽機理及應用團隊,在環境保護部-生物多樣性保護專項等資助下,從2011年開始先后赴新疆、海南、甘肅、青海、寧夏、吉林、山西、陜西、山東、河北、江蘇等我國鹽堿地主要分布地區進行實地調察采集鹽生植物標本、種子,并對其分布及生境等進行了系統調查,進一步補充完善了《中國鹽生植物》,同時對我國主要糧食作物種質進行了初步收集、保存和耐鹽性篩選評價,創建了“中國鹽生植物種質資源庫”。該庫包括標本庫:鹽生植物標本;數據庫:鹽生植物電子照片,自然分布、耐鹽特性及經濟價值等數據以及1766份甜高粱、水稻、油菜、玉米、小麥、大豆、苜蓿、野生大豆及野生大豆與大豆雜交培育系等作物耐鹽種質資源及泌鹽鹽生植物二色補血草突變體和基因組數據信息;種子庫:保存了沙棗、野生大豆、甜高粱、油菜等耐鹽經濟植物種質。
“中國鹽生植物種質資源庫”一方面基于經典植物分類“科、屬、種”方法進行分類保存,另一方面便于鹽堿地開發利用基于鹽生植物利用價值進行分類保存:分為生態綠化類、飼草牧草類、能源類、藥用類、蔬菜類、作物類、纖維原料類和觀賞類。由于一種鹽生植物可能具有不同利用價值,同一種鹽生植物可能存在于不同類型鹽生植物中。“中國鹽生植物種質資源庫”對我國植物抗鹽理論研究、鹽生植物資源保護、耐鹽作物選育、鹽堿地開發利用及鹽堿地生態建設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聯系人:王經理
手 機:18058731106
郵 箱:
公 司:杭州托普儀器有限公司
地 址:杭州市拱墅區祥園路88號中國(杭州)智慧信息產業園I座11-13樓